高质量召开2023全省文旅文创发展大会。
紧扣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工作主线,高规格策划举办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阅读量达10亿次。规划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等一批省级重大文化设施。
出彩河南人楷模发布厅、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等特别节目,激励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9月16日至18日,2023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在郑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黄河之滨,碰撞思想、激荡智慧、阐扬共识,共奏文明交流的时代乐章。每年举办近6万场次的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基层活动。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扎实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正式提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一刻也离不开伟大思想的指引、崇高精神的支撑、厚重文化的滋养。聚焦立德树人,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组织开展全省思政课教学技能大练兵、大比武、大展示、大提升活动,举办全省大中小学开学思政第一课,有料有趣的思政课让更多的学生从低头族变成了仰望者。向东远眺,长三角三省一市2022年相互间技术合同输出25273项、技术交易金额达1863.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3%、112.5%。
而科技创新又是塑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沿江地区以长江为纽带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创新也反哺长江流域打造一江碧水向东流的高质量生态环境。如何实现创新发展?会议提出明确要求: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加强区域创新链融合,大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等等。从长江中游向西眺望,以成渝地区为核心的创新协作更加紧密,产、学、研深度融合。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正是塑造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优势的关键。眼下,一批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长江沿岸加速成长。
上个月,总书记主持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特别对科技创新助力长江大保护提出要求。面对长江经济带这张宏阔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热解读奔腾不息的长江水,创新力量潮涌澎湃。一个个创新高地加速崛起,一个个新兴产业集群蓬勃生长,折射出新时代长江流域科技活水澎湃成潮的蝶变。
贵州利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提升磷化工业精细化水平,让长江右岸最大支流乌江不再受磷化工生产基地的污染困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定能让黄金水道发挥出黄金效益,定能让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湖北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整合各地对长江流域管控的碎片化应用系统,实现省内长江百余公里流域砂石监管的信息化、精细化、智能化……灰头土脸的化工厂整治了,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等珍稀生物回来了。与2017年上一次科学考察相比,江豚数量出现了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
以长江为纽带,沿江各地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全面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湖北宜昌探索岸电建设,让往来船舶以绿色电能替代燃油,截至今年5月底,长江宜昌段各类船舶累计使用岸电达2634万千瓦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19500吨。
无论未来长江经济带怎么发展、发展到哪个阶段,都不可能离开长江的哺育。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共聚集建设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15个,引进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科创类项目109个。
龙腰——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如火如荼,打造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梯度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湖北全域创新格局。长江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近十年,光谷的高新技术企业从672家增至近4300家,光谷几乎以每年诞生一个千亿级产业的速度,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快速奔跑。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一条联通上中下游的科创走廊加速形成,宛如横贯我国东西的一条巨龙,串起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全国一半左右的两院院士和科技人员,5大国家级科创中心有3个落子长江经济带,这里是我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
△湖北省宜昌市,江豚在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2023年5月20日摄)。△2023年8月26日,在武汉光谷的一家长江电气企业智能车间,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智能机械臂。
目前,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建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十余个,初步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龙尾——成渝地区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西部科学城等项目。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涉外领域立法等相关工作。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同世界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对涉外法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坚强有力指引下,我国涉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对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顺利推进起到重要作用。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既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所需,也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总书记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系统论述了我国涉外法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原则立场、推进方式,为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建设,对推动涉外法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体现出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历史眼光、辩证思维,为广大涉外法治工作人员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
高水平开放需要高质量法治,高质量法治促进高水平开放。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所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牢记六个必须坚持,一体推进涉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进国际关系法治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求我们要在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努力建设同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
要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把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效举措和成熟经验及时上升为法律,全面提升依法维护开放安全能力,完善外国人在华生活便利服务措施和相关法律法规。我们要着眼更好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促进国际法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补上短板弱项,不断完善涉外法律体系,健全涉外法治运行机制,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法治自信,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营造有利法治条件和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同世界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这对涉外法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蕴含丰富法治思想和深邃政治智慧。
手机:18900000000 电话:010-12340000
邮件:123456@xx.com